69看书网 » 网游小说 » 厄诡游戏最新章节列表 » 14、失败的尝试 (1/2)

14、失败的尝试 (1/2)

文/乐西橙
厄诡游戏 | 本章字数:62.27万字 | | 厄诡游戏txt下载 | 厄诡游戏手机阅读

既视感,学术上称之为“海马效应”。

通俗来说,即“似曾相似”。

具体是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,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。

有人将其解释为灵异现象,也有人将其看作“人在梦中见过的、但忘记了的画面”。

但无论何种解释,通用的机制是——类似的场景经历的次数越多,就越容易产生这种即视感。

做梦、亲身经历、电影、听说、阅读……种种方式都可以,只要营造出了某种氛围与环境,只要次数够多,就必然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产生强烈的即视感。

即使遗忘了,人们的脑海中也会闪回当时的场景。

而这,就是——

……

……

“就是——破解当前认知循环的唯一解。”

叶洛轻声念出了手机上的讯息。

上面是“第4天”的他写下的文字。

叶洛拖动手机屏幕,往下滑。

手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“音频”选项,说明当时的他开始用音频开始记录了。这些文字实际上是音频转录的。

“那就让我来听听,过去的‘我’,给我留下了什么信息。”

他点开了音频。

……

……

“记录开始。”

“今天是7月23号。”

“初步看来,我应当是陷入了第3天。原因是认知循环,而非时间循环。”

“能做到这一点的,无疑是头上的【蓝鲸】。”

“只是技能的发动条件与机制都不明确。”

“目前,我能做到的只有先将已知信息记录下来。”

“用音频么?不行。未来的‘我’不一定会点开音频。”

“比较合理的还是文字记录。”

“不。不仅是记录。”

“我还需要设置手机每过1个小时自动推送这则讯息给‘我’自己。”

“虽然那个时候的‘我’因为受到【蓝鲸】的影响,可能即使读过了这些短信也会忽视掉。但即视感的机制会持续发挥作用,加强即视感出现的频率与幅度。”

“从而,提升摆脱‘认知循环’的可能性。”

“听到了这里的‘我’,或者是看到了这里的我——”

“你明白了么?如果你现在已经‘醒’过来了。请继续记录下去。”

“接下来。我将开始测试【蓝鲸】发动技能的前置条件。”

“我将保持记录。”

“如果说我的记录突然停止了,那么就说明,我触发了前置条件,再一次坠入了‘认知循环’中。”

“那么,正式记录,准备开始。”

“3,2,1。开始。”

“首先,我将描述我现在的情况。”

“小女孩刚刚打开了门,我走进了花鸟市场,眼前是花鸟市场的入口雕像。”

“我闻到了一股血腥味。”

“我——我看到了尸体。”

“大概有上百具,堆放在花鸟市场中轴线的长街上。”

“她们恐怕都在生前经历了十分绝望的折磨。”

“这是谁的做的?只有一个可能了吧——【蓝鲸】。”

“呼……冷静。愤怒无济于事。”

“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是,打开【日记本】。”

“现在我将【厄运粒子】倒进了【日记本】中。”

“等等!”

“出现了异常!”

“日记本——”

……

……

录音声戛然而止。

叶洛微微眯起了双眸,他陷入了思考状态。

刚才的录音,在喊出“日记本”三个字后就突然停止,最大的可能性是“第4天”的他再次跌入了“认知循环”。

那么这就说明,【日记本】是他坠入“认知循环”的触发物。

此刻,【日记本】就放在他的腿上,他却并未坠入“认知循环”。

看来,单纯的触摸并不会导致他坠入循环。

“需要我导入【厄运粒子】,正式启动【日记本】,开始收集灵魂和记忆。如此一来,我才会坠入循环之中。”

他皱起眉头,“可是……【游戏规则】是什么?”

在叶洛看来,虽然【怪异】是由绝望、厄运、扭曲、疯狂、残忍,等等诸多负面情绪所构成。

但祂绝对不是只会肆意杀人的怪物,而是有着严格运行机制的产物——游戏产物。

在《猫鼠游戏》中,大猫看似杀人如麻,但实际上,祂严格地遵循着既定的游戏规则。

游戏中的角色,除了叶洛以外都是“欺凌游戏”的参与者。

游戏中的每一个关卡以及道具,都脱胎于宝木集经历过的欺凌事件。

规则,或者说,游戏规则,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《猫鼠游戏》。

这种特征理应也体现在《厄诡游戏》中,恐怕这也是《厄诡游戏》被称之为“游戏”的原因。

既然是游戏,就必然有着规则。

无论规则是困难还是简单,是晦涩还是清晰,是多变还是单调。

总之,有规则,才是游戏。

“那么。如果说发动【日记本】是我触发循环的条件,更深层次的【规则】是什么呢?”

这无疑需要他再尝试一下才会清楚。

不过,他并不准备用【日记本】做这个实验,因为,如果他没猜错的话。

“前几天的‘我’,应该早就做个这个实验了。”

他轻点手机屏幕,翻开笔记本app到了下一页。

果不其然,出现了7月25号的记录。

……

……

“7月

(快捷键 ←) 上一章:13、认知的循环章节列表下一页:15、解除的循环(1/2)(快捷键 →)